品牌力量可以超越服貿、貨貿爭議?歷久不衰的品牌策略是CP值強還是品牌個性厲害?
2014年第七屆「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」結果今日公布(如附件一),在橫跨3C、家電、交通工具、服飾與配件、飲酒、服務、生活及保健類等七大類別、三十六種產品項目中,足足有二十九個品牌蟬聯榜首,也僅有五個品牌產生變動,意味著台灣消費者對特定領域的品牌認知已根深蒂固,對成熟品牌來說雖是好事,但對後進品牌而言,卻是亟需突圍的挑戰!
綜觀調查結果,絕大多數的品牌變動差異不大,也意味著市場中的品牌趨向成熟、飽和。六○、七○年代的品牌經營多為產品導向,八○年代則改由服務出發,九○年代則開始注意消費者關係。如今踏入二十一世紀,品牌多如過江之鯽,同時卻面臨到消費愈趨謹慎的年代,營造一個正確的品牌形象,往往就是吸引目標消費群之首要關鍵;誰能貫徹品牌核心精神,誰就能勝出。
由今年的調查報告中分析指出,在選擇品牌時的三大要素中,一般商務人士和高階商務人士一致性頗高,分別為:「品質、信譽、功能性」,而高階主管接下來重視的是質感,一般商務人士則以安全為重。對於今年的品牌調查結果,其中與全球市占率、國際潮流趨勢相類似的莫過於服飾與配件類,位居前段班的品牌,多為路威酩軒(LVMH)和瑞士歷峰(Richemont)、開雲(Kering)三大精品集團所屬,受惠於長期累積的品牌資產與合縱連橫的多品牌策略,精品業界無人能攖其鋒。
有趣的是,在3C電子產品的調查結果,卻與全球市占率或實際銷售數字背道而馳。「全球筆電市場前三大品牌聯想、惠普、戴爾,在此調查中連前五名都擠不上。」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朱文儀分析,台灣消費者在選擇3C產品時,較會依個人情感給予台灣品牌機會,故在此區塊呈現顯著的本土特色,而日系品牌也在台灣有強大的產地光環效應。至於包括銀行、飯店、電信業等本土服務產業,顯現了市占率愈高、規模愈大、歷史愈久則排名愈靠前的傾向。本次調查雖然大多數人都以「品質」為選擇品牌的首要因素,但消費者其實不見得有能力辨別不同品牌間的細微資訊,朱教授也認為:「許多時候消費者心中對品牌品質的理解,未必與實際經驗相符,而是過去該品牌在市場給人的印象造成聯想。」因此,品牌之路依舊漫長,用心經營,才能在激烈競爭中不被低估!
附件一 《今周刊》第七屆「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」冠軍榜
2014第七屆今周刊「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」小檔案:
本屆「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」由《今周刊》委託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服務創新中心(FIND),於2014年8月15日~2014年9月26日實施。有效樣本數1705份,其中商務人士1396份(經理、副理、襄理級主管以及會計師、律師、醫師等專業人士),高階主管309份(董事長、總經理、副總、總監、處長級主管)。在95%信心水準下,抽樣誤差為±2.4%。